<
m8n3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越考科举 > 第109节
    至于甲等堂?

    那是要考进来的,并非谁能来。

    不过作为秀才,确实有进县学的资格,可是现在名额也满了,等着名额空缺了再说。

    一套下来,李耀众只拿了秀才应得的俸粮离开。

    后面的事,就是安小河说的了。

    安小河讲他舅舅确实很气恼。

    说自己从府学回来,竟然如此冷遇,好像还写了几首诗,大有哭诉命运不公的意思。

    但写得一般,也没流传出来。

    现在他舅舅就在他家住,说是帮他,还有安家其他子弟辅导功课。

    这,这不就是蹭住在姐姐夫家?

    也是,安叔公家被称为安大户,自然是日子好过的,至少比自己日子过的舒服。

    更别说青储料更让他家把院子门头重新修缮,看着就气派。

    可再怎么样,去自己姐姐的夫家住,还是离谱了些。

    安小河大概意思是,他舅舅想当安叔公家的私塾先生,算是自家的私学。

    但安叔公根本不理这一茬,先不说他更敬重赵夫子。

    再者,他家还养个先生?他钱多烧的吗。

    他家满打满算,也没几个学生的。

    不过看在小河舅舅秀才的身份,不好赶人走。

    这些八卦纪元看的好笑,也没当回事,只当茶余饭后的调剂。

    他方才又买了些宣纸回来,书画线条的练习,他也不觉得枯燥,反而从中找出乐趣。

    像书画大家所说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于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此会,方知书画本来同。”

    这收拾就是强调笔墨跟线条的艺术,从中更能体会到“写意”之感。

    落笔,用色,结构。

    字与字之间,线条与线条之间,似乎都蕴藏着独特的节奏。

    学了画才知道,怪不得都说书画同源。

    也怪不得房老夫子说,先写字入门,再练习绘画,随后画画的技艺便能帮助写字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    书法入画,大概也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画山石的高低远近,转折走势。

    跟写字运笔的顿挫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    纪元的进步,夫子们看的更加清晰。

    从他最近交上来的课业来看,纪元的笔法进步堪称神速。

    他本就勤于练习,底子极好。

    现在多了不一样的技巧,书法之道早就入门。

    十岁的年纪,就有这么一手好字,太难得了。

    房老夫子看着,也觉得脚下生风。

    看看他的学生,多厉害。

    纪元书画同练,不由地想到如今学的《礼记》跟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书画可以相辅相成。

    那这两本经典的典籍呢?

    如果相互印证,是不是还能得出不同的感悟。

    四月底的月考,纪元把两者印证着写□□,可以说是潜意识所为。

    意识到这一点后,五月份的月考,则是有意结合。

    以礼记的观点来佐证春秋。

    两者互相比较,互相补充,从而得到独特的观点跟文章。

    月考时的文章,写得纪元酣畅淋漓。

    考试结束,立刻去翻去年学的其他三经。

    他的动作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。

    纪元早就成为丙等堂的风向标,他做什么,大家都有意模仿。

    原本还有点不好意思,见纪元并不介意,现在已经光明正大把纪元当榜样。

    见他去翻去年学的三经,赶紧问道:“纪元,你翻去年的书做什么?”

    纪元看着他们,眼里带着兴奋:“大家可记得去年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?”

    众人自然记得。

    尚书的字不多,但晦涩难懂,说起来,还不如《礼记》好学。

    这自然因为尚书的成书之间更早。

    所以更难懂。

    其中五子之歌,是羿让国君的五个弟弟分别作歌批评国君哥哥太康。

    此篇分为六段。

    第一段是告诉大家作歌的原因。

    身为国君的太康,不效仿他爹,也就是夏朝开国国君的传统,当了天子却不理朝政,丧失君德。

    所以羿找到机会,让太康的弟弟们,来批评他的不作为。

    后面五段,则是五个弟弟从不同的方面批评太康。

    讲的便是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
    百姓好了,国家才能安宁。

    一直讲到,要记得历史教训,才能让祖宗基业传下去。

    其中也有在其位谋其政的意思。

    而与今日考的《礼记·哀公问》,则可以相互印证。

    鲁哀公问孔子,一问礼,二问政。

    孔子也答,民之所由生,礼为大。

    就是说,人们生存凭靠的便是礼,礼最重要。

    后面说的,便是只有遵守了礼,才能分辨君臣,上下,长幼,男女,父子,兄弟之间的关系。

    以礼来定其位,也在强调所有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。

    今日考的这一题,若把《尚书》的篇章来印证《礼记》的篇章,也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夏国的国君都要在其位谋其政。

    这不就是在佐证“礼”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说起来,这个观点并不新颖,也并非纪元独创。

    可他在书画之间领悟到读书的真谛,领悟到所有的书都是相通的。

    一通百通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形,已经是读书的纪元,在慢慢摸索自己的道。

    这个道或许艰难,或许还不够正确。

    但能形成自己的认知,已经难能可贵。

    二经可以相连。

    五经自然也可以。

    读的四书理论同样可以共融。

    这跟现代的科目并不一样,并不是隔行如隔山,反而把知识真正领悟,摸透,反而是求学的本质。

    打比方说。

    以前读一本书就是一本书。

    十本,那就是单独的十本。

    现在纪元不仅读了,还能用互相的观点在脑海里辩论,探讨。

    书与书之间,知识跟知识之间,在相互交流。

    学了一加一,又学了乘法。

    本来是单独的公式。

    现在可以结合起来,计算更复杂的问题。

    纪元要翻书,就是要把去年学的翻出来,跟今年学的相互比照。

    怪不得他学着礼记,私下教谕他们还愿意给他补习春秋。

    完全是因为这些课都是一样的,岂止是不会互相干扰,明明能相互补充。

    想来,若不是怕他们学的吃力,县学是愿意同时教授两部分知识的。

    纪元仔细解释,大部分学生也如醍醐灌顶。

    是啊。

    以前学了那么多,不应该丢下,答题的时候,也不该只在原书上找答案。